唐诗七律排行榜(杜甫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?看看这些数据)

作者:访客 时间:2023年08月16日 18:44:35 阅读数:1人阅读

唐诗七律第一之争,由来已久。虽然大家一直说着“文无第一”,但事实上用比较的方式来品读诗歌,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品诗方式。所以笔者先强调,本期把杜甫的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拿来一笔,并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,而是希望我们在比较中,能对这两首七律巅峰之作,有更深的认识。我们先来看这两首诗:

唐诗七律排行榜(杜甫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?看看这些数据)

《黄鹤楼》

唐.崔颢
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
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
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
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
《登高》

唐.杜甫

风急天高猿啸哀, 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无边落木萧萧下, 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
艰难苦恨繁霜鬓, 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唐诗七律排行榜(杜甫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?看看这些数据)

这样两首千古名作,要比较谁是七律第一,是很有难度的,所以笔者从:诗坛名家的认可度,对后世的影响力,诗本身的技术,3个角度来分析它。

1、名家对这“第一”的认可度:崔颢胜

杜甫比崔颢小8岁,属于同一时期的诗人,虽然崔颢写《黄鹤楼》具体时间不明,但想来两首作品问世的时间也不会相差太久。在史书记载中,第一个说《登黄鹤楼》是七律第一的是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,他在《沧浪诗话》中表示:“唐人七言律诗,当以崔颢《黄鹤楼》为第一”,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宋、元、明、清不少名家的支持。这些人里包括元代著名诗评家方回,明代文人高棅等。而更让此诗被“神化”的是其令李白搁笔的传闻,虽然这一传言目前有人认为并不真实,但李白的《登金陵凤凰台》确有模仿痕迹这是不假的。

唐诗七律排行榜(杜甫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?看看这些数据)

再看《登高》,从典籍上来看,在明代以前并没有找到名家称其为七律第一,直到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《诗薮》一书中称:“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”。不过胡应麟这一说法,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可,哪怕是杜甫的铁杆粉丝清代名家杨伦在《杜诗镜铨》中也只是称此诗“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”,不敢说它是唐诗七律第一。

唐诗七律排行榜(杜甫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?看看这些数据)

2、对后世的影响力:崔颢胜

对后世的影响力这一点,2011年中华书局专门出了本《唐诗排行榜》,讨论唐代名篇的影响力。书的作者是大教授王兆鹏等人,他们用统计学的方法,评出了唐诗影响力排名的前100名,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就此做出排行。在这次排名中,《黄鹤楼》排在了唐诗第一名,而《登高》列在了第15名。具体的,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数据:

唐诗七律排行榜(杜甫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?看看这些数据)

从这张图中,我们能看到本次排名有几个重要数据来源:古代选本中收录此诗的次数指数,现代诗集收录它的次数指数,历代文人点评指数,相关论文指数,全录和摘录量,文学史收录次数,以及网络总数。通过这些数据,给打了一个综合指数,结果《黄鹤楼》远胜于《登高》。虽然这个数据不一定尽善尽美,但这是王教授等人花了17年时间统计的结果,至少是有一定参照意义的。

唐诗七律排行榜(杜甫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?看看这些数据)

3、诗本身的技术水平,个人认为:杜甫胜

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,但从第2点中的数据中,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端倪。《登高》的数据中,论文篇数的指数达到了10,而黄鹤楼只有1,这说明从专业性论文更愿意讨论《登高》。

《登高》是杜甫晚年之作,他的妙处在于“一篇之内,句句皆奇;一句之内,字字皆奇”,更在于其8句皆对仗,这是《黄鹤楼》在技术上没有达到的。至于意境本身,《登高》首联14个字无一虚设,这也是一般七律做不到的。次联的两次出神入化的叠字,更是不用说了,光是一句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用“落木”不用“落叶”就非一般人能比。

唐诗七律排行榜(杜甫《登高》和崔颢《黄鹤楼》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?看看这些数据)

颈联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写愁,14个字共写了多种愁:“万里”是离家太远的乡愁,你“悲秋”是感怀岁月之愁,“常作客”是多年漂泊之愁,“百年”是年过半百的暮年之愁,“多病”是愁身伤,“独”是孤独之愁,“登台”是登高咏古之愁。不用一个“愁”字,写了这么多愁苦,这就是诗圣的妙笔。因此,个人觉得论诗技本身,《登高》是胜出的。

笔者仅从3个角度,对这两首诗进行了对比,肯定是不够全面的。毕竟诗的好坏,还有精神内核、格局、意境等评判标准。不过仅从这3个角度,咱们就已经明白,这两首诗确实是各有千秋的,算得上是七律双璧。品诗是见仁见智的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,比较只是为了更深刻的了解本身,对这两首诗大家怎么看?欢迎讨论。